Cu-Clip,一種有趣芯片互連技術(shù)
事物發(fā)展最有趣就是不斷地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東西!
前段時間我們介紹了幾款目前市面上比較常見的汽車模塊,相比于工業(yè),它們展示出了更多的有趣的技術(shù),其中之一便是我們聊到的Cu-Clip技術(shù),模塊設(shè)計中芯片互連的一種工藝。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(guān)于它的一些事兒!
想必大家剛剛踏上回家的路程,每次返程的艱辛都會成為大家討論最多的事情,但無論再怎么難,依舊無法阻擋我們對家和家人的向往,所以我們義無反顧!
正如我們所處的行業(yè),國產(chǎn)化的進程需要我們不畏艱辛地去奮斗,有向外來先進技術(shù)地學習,又自我獨到的技術(shù)完善,只要能夠為半導體行業(yè)的應用有用,那就足夠了。我們只是其中的“一粒沙土”,但不妨礙我們奔向無垠的沙漠,就好比硅的出處,它就是一粒沙土,但卻引領(lǐng)了半導體的一個時代。
Cu-Clip技術(shù)
在上篇討論TPAK封裝時,我們聊到了Cu-Clip技術(shù),當然它可以應用在很多模塊封裝形式當中。當時,我們簡單地說了一些它的特點,降低寄生電感和電阻,增加載流能力,相應地提高可靠性,以及其靈活的形狀設(shè)計。在芯片面積越來越小(比如IGBT 7 和SiC),這限制了常規(guī)綁定線的數(shù)量,但Cu-Clip技術(shù)相應地緩解了這方面的問題。
上面是綁定線和Cu-Clip的簡單示意圖。
功率半導體器件結(jié)構(gòu)可以分為好多層,其中影響長期可靠性的因素是CTE(熱膨脹系數(shù))的匹配,CTE失配而引起的應力對可靠性產(chǎn)生很大的影響,例如鋁綁定線脫落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例子。這是由于鋁綁定線和半導體材料之間CTE(鋁:23ppm/K,Si:3ppm/K)差異較大導致的。而銅的CTE約為16.5ppm/K,相應地可以減輕CTE失配帶來的熱機械應力問題,同樣又可以降低回路電感和電阻。
Cu clip粘接到其他表面的方式也有很多種,包括傳統(tǒng)的焊接,銀燒結(jié)以及銅燒結(jié)技術(shù)。當然這其中又牽扯到焊料,燒結(jié)工藝等,這些又都是復雜且不斷發(fā)展的領(lǐng)域,所以任何事物都有著值得不斷發(fā)展和迭代的過程,只是在一定的階段,它受到市場需求,成本,技術(shù)等等因素的權(quán)衡。
就像綁定線有著材料、長度、直徑、彎曲度等等因素的考量,Cu Clip也相應的會有厚度,材料,形狀等等考量。今天我們就借著一篇論文來學習一下幾個因素的影響趨勢,其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來比較幾個因素的影響,并且提出了新的Clip材料CMC(銅-鉬-銅)。
Clip的厚度
采用AlN基板,三芯片(IGBT和FRD)并聯(lián),焊料采用SnAgCu,來比較Clip厚度0.5mm和1.5mm在一定溫度差下的熱機械應力,檢測位置為Clip和芯片之間的焊接層,以及芯片表面。
材料CTE的參數(shù),
進行了歸一化處理,我們可以看到,使用較薄的Clip,連接的位置應力會更小,但滿足必要的載流能力的同時,盡量使用較薄的Clip。
應力緩解
上面的模塊圖片中,我們可以看到Clip上有開孔,主要便是為了緩解應力,而相比于不開孔,應力具體會怎么樣呢?從下面的仿真結(jié)果我們可以看到。
結(jié)果顯然,可以通過開孔來緩解應力,但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又有所考究,這需要我們結(jié)合實際來具體設(shè)計完善的。
Clip材料
這里,作者提出了兩種材料,一個上面說到的CMC,一個是CIC,Invar是一種鎳鐵合金,以低CTE而聞名,下面是它們的相關(guān)參數(shù),
但是由于CIC的導電率較低,雖然CTE和Si更為接近,但是溫升卻很高,并不是一個理想的Clip材料,所以這里作者只比較了純銅和CMC。
從相同芯片表面的應力和應變曲線來看,CMC由于和Si較小的CTE差異而產(chǎn)生更小的應力。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最大的應力和應變出現(xiàn)在芯片邊緣位置,所以又回到上一個問題,緩解應力的開孔放在和芯片接觸的邊緣位置會更好一些。
小結(jié)
今天我們又重新了解了關(guān)于Cu-Clip的一些細節(jié),當然這也是我學習的一個過程,跟大家一起分享下。其實現(xiàn)實中并沒能夠接觸到這塊,希望以后會有機會見識和進行更深的了解,同樣,也希望大家能夠從中收獲一些。
今天的內(nèi)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!也希望你們能夠有個歡樂愉悅的小長假!
參考文獻:
Matthew Packwood, “A Simulation-Based Design Approach for Optimized Performance of Cu-Mo-Cu Clips in High-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s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