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星計劃,您可以享受以下權益:

  • 創(chuàng)作內容快速變現
  • 行業(yè)影響力擴散
  • 作品版權保護
  • 300W+ 專業(yè)用戶
  • 1.5W+ 優(yōu)質創(chuàng)作者
  • 5000+ 長期合作伙伴
立即加入
  • 正文
    • 01、純電動汽車專有平臺
    • 02、自主車企的平臺
  • 相關推薦
  • 電子產業(yè)圖譜
申請入駐 產業(yè)圖譜

本土純電動平臺扎堆推出,種類繁多并無用處?

2020/10/05
166
閱讀需 5 分鐘
加入交流群
掃碼加入
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
參與熱點資訊討論

從北京車展來看,本土傳統自主車企都紛紛推出純電動平臺。2020 年的隨著 Model 3 上市在美國、歐洲的火爆,2020 年更是在中國成為 BEV 里面爆款車型。純電動汽車在原有兼容性平臺繼續(xù)邁進,同時大力投資往后往中高端化發(fā)展,用純電動汽車平臺作為基礎共性技術,疊加智能化等面向消費者的內容來對抗特斯拉成為各家車企 2020 年的一致性選擇。

01、純電動汽車專有平臺

從 2012 年開始,隨著特斯拉在 Model S/X 打造的純電動汽車平臺開局,到 Model 3/Y 上形成爆款,大部分傳統車企都是拿著 1-2 款車油改電這么去打效果并不好。在這個里面大眾 MEB 平臺,是除了之前 BMW I 品牌的嘗試之后,看上去比較靠譜的 BEV 專用方案。由于在中國和歐洲兩個大眾最大的市場,同時受到碳排和新能源積分的壓力,大眾一開始就需要把 MEB 平臺作為能孵化多平臺、多車型各種電動車的母體,目標是比特斯拉均價更低、更加親民、系譜更加完善的 BEV 系列。而真正和特斯拉 PK 高端的是靠 400/800V 的 PPE 豪華平臺去立 Flag。實際上大眾對于自己 ID4 的信心來自于,價格優(yōu)勢便宜 1 萬歐元、內部空間、高質量內飾、VW OS 和數字化設計+軟件為中心(這個目前大眾完全沒有表現出與之匹配的東西)。?

圖 1 大眾的 ID4 和 Model Y 之間的比較,差異在價格?

這里的核心關鍵還是巨量的資金投入,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將和合資企業(yè)一起(上汽大眾、一汽 - 大眾和江淮大眾)在 2020 年至 2024 年期間共同投資約 150 億歐元,加速布局中國電動出行領域,平臺的最大價值就是巨量的資源投入,從一臺車到十幾臺車,不知道哪個是爆品的邏輯下平推嘗試所有的可能性。

圖 2 圍繞歐洲發(fā)展的車企或多或少就要考慮歐洲和中國市場的需求?

?

02、自主車企的平臺

?隨之而來的,各個國內車企發(fā)展電動汽車也得這么來,目前我覺得能比較的東西主要包括:

1) 能涵蓋動力總成的方式:從 CMA 和 SPA 的架構來看,要從 HEV、PHEV 兼容開始,最大的問題還是 BEV 的能量不夠;所以目前國內自主車企主要做的要么是全 BEV 平臺,覆蓋從 A0、A、B、C,車型覆蓋轎車、SUV 和 MPV 這樣的產品;要么是可以做?

2) 電量的覆蓋范圍:目前來看,下一代的平臺,挺多是從 590 模組開始的變形,比如長模組、矩陣式模組或者是 CTP 的變形,所以類似于 BEV3 那樣,覆蓋 50-100kWh,中間可以有 90、80 和 70kwh 這樣的分斷。電池的尺寸,包括長寬高和梯度的分析,我想根據后續(xù)逐個來比對。

3) 驅動系統:目前各個平臺都是圍繞 3 合 1 的驅動軸來做的,這里的差異有些企業(yè)使用了 2 檔變速箱,當然部分驅動軸儲備了基于 SiC 的 800V 的技術。后續(xù)我們單個展開做整理的時候具體來說。

圖 3 國內自主兼容&專用電動汽車平臺 Part1?

圖 4 國內自主兼容&專用電動汽車平臺 Part2

小結:從當下的平臺來看,大家都可以搭個架子開始搞起來,但是問題是如果第一臺車、第二臺車推出以后量上不來,后續(xù)并不好辦,平臺一方面意味著可以擴展出不同的車型來,同時意味著需要不停投資源不停改進,電池和驅動軸是共性基礎技術

小聲說一句,其實國內不需要那么多各種各樣的平臺,最終需要合眾連橫,各自為戰(zhàn)最終的結果就是單個平臺量不大,投入有限,產出也有限

相關推薦

電子產業(yè)圖譜

筆者 朱玉龍,一名汽車行業(yè)的工程師,2008年入行,做的是讓人看不透的新能源汽車行業(yè)。我學的是測試和電路,從汽車電子硬件開始起步,現在在做子系統和產品方面的工作。汽車產業(yè)雖然已經被人視為夕陽產業(yè),不過我相信未來衣食住行中的行,汽車仍是實現個人自由的不二工具,愿在汽車電子電氣的工程方面耕耘和努力,更愿與同行和感興趣的朋友分享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