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對于所有想要從新能源中端以上市場進行分羹的車企而言,必須明白的一點為,當純電驅動形式下行駛感受愈發(fā)同質化,再也不像內燃機時代那樣拉開本質上的巨大差距,那么智能化層面的比拼,已經成為新的必爭之地。”
轉瞬之間,一場帶電的浪潮,席卷全球整個汽車行業(yè)。洗牌、變革、創(chuàng)新,成為了當下最為突出的關鍵詞。
基于這樣背景,作為旁觀者,司空見慣了以特斯拉為首的諸多新勢力造車們,在銷量仍處在躍升階段,甚至仍未取得經營層面的真正盈利,但并不妨礙各自紛紛創(chuàng)下股價與市值“奇跡”。
而資本市場認可的,更多是位于這條全新賽道,其在部分關鍵板塊的領先性與前瞻性。反觀那些身處燃油車市場,仍呈現收割之勢的傳統(tǒng)巨頭,大象轉身之下,雖然不愿承認,但無一例外地成為了追趕者。
或許,對于這樣的觀點,會有人反駁道,“它們暫時的落后,還是因為截至目前,并沒有竭盡全力的all in電動化,真實水平有所保留?!?/p>
但僅從剛剛過去的慕尼黑國際車展,大眾、奔馳、寶馬等德系豪強發(fā)布的多款電動化新車來看,并未帶來曾經那種撲面而來、試圖引領整個時代的驚喜感。相反,人們更多討論的則是其充滿爭議的設計語言。
由此想要直接拋出心中最大疑問:截至目前,你認為傳統(tǒng)車企,真的已經造出一輛各方表現都足夠出眾的“智能電動車”了嗎?在我看來,答案是否定的。尤其最近一段時間,連續(xù)試駕過幾款前者所謂的“轉型之作”后。
類似的感受,還在變得愈發(fā)猛烈……
1、“差距”依然明顯
本段開始,想要再一次強調在我心中,一輛合格的“智能電動車”究竟應該具有怎樣的屬性。
首先,外觀要具有一定設計感,能夠直接看出與燃油車的不同,并且原創(chuàng)至上。內飾,科技與豪華感必須相輔相成,品牌形象盡量向上。其次,智能化體驗也要達到“好用”的水平線上。
輔助駕駛能力需處在行業(yè)前列,整車要擁有不斷OTA升級的能力。另外,續(xù)航里程可以滿足日常城際通勤、短途旅行等出行場景即可,但是補能體系必須成熟且便利,售后服務則需達到行業(yè)平均水準之上。
奈何,就現階段而言,能夠達到上述標準的產品,屈指可數。
時間拉回至大約40天之前,駕駛一汽-大眾剛剛實現交付的全新純電SUV ID.6 CROZZ,行駛在康定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高原之上。動態(tài)層面帶來最大的感受便是無論懸架還是底盤的質感,在目前同級別競品中,都屬于上乘,也維持了大眾百年造車的“老練”。
另外,需要表揚的是,ID.6 CROZZ由于搭載了一組容量為84.8kWh,能量密度達175wh/k的三元鋰電池組,其NEDC綜合工況續(xù)航里程為565km。滿電狀態(tài)下,車輛中控儀表顯示的續(xù)航里程則為實際能夠駕駛的里程數。
換言之,當表顯續(xù)航里程還剩余380km時,車輛真實行駛里程也基本能維持在370km以上。不可否認,作為潛在消費者,如果你只想購買一輛足夠可靠的電動車,那么當下大眾ID.家族全系,或許都是值得推薦的。
但如果你對高階輔助駕駛、智能座艙有著一定的需求,那么只能遺憾地告知,目前大眾ID.家族,并不具備比肩行業(yè)頭部的能力。
“你能明白那種第一次開ID.6,面對較為繁瑣的車機UI設計,甚至找不到藍牙連接的入口時的窘迫嗎?關鍵是它的語音識別表現,也差強人意,并沒有體現出很強的科技性?!?/p>
這樣一段真實的評價,來自于同車的另一位媒體老師,而他所遭遇的狀況,相信部分大眾ID.車主同樣深有體會。看到這里,必然會有人反駁道,“上月伴隨終端銷量的攀升,已經能夠證明越來越多的終端用戶,開始認可大眾所推出的電動車,日后必然呈現收割之勢?!?/p>
作為反駁,只想說如果一味的自我安慰,活在幻想之中,那么現階段取得的暫時進步,的確值得去驕傲。但是大眾作為全球市占率第一的汽車巨頭,應該望向的則是那些第一梯隊的成員?!爸悄芑卑鍓K的相對差距,也是不爭的事實。
怎樣解決,花費多長時間實現真正的改變?才是現階段最為考驗大眾功力的事情。
同樣的狀況,還出現在了近日剛剛試駕的廣汽埃安剛剛實現改款升級的AION V Plus身上。不可否認,前臉采用封閉式進氣格柵、內飾換裝與AION Y趨同的家族語言,都令外界看到了十分積極的進步,也讓整車更具科技感。
但在短短一天的時間內,那塊15.6英寸的中控屏幕,無論響應速度,還是流暢度,甚至UI的整體設計,均令人感到有些差強人意。并且在高速路段使用埃安宣傳的NDA領航輔助功能時,也會出現系統(tǒng)自動閃退、并入匝道失敗率較高、超越前方車輛十分猶豫的狀況。
作為一款想要沖擊競爭最為慘烈20萬元市場的智能純電SUV,如此表現屬實令人有些感到些許失望。
好在,與埃安內部工作人員交流后得知,待AION V Plus正式上市,車機芯片或將換裝目前最新的驍龍8155,而領航輔助功能也將持續(xù)不斷地進行算法優(yōu)化。
“對于所有想要從新能源中端以上市場進行分羹的車企而言,必須明白的一點為,當純電驅動形式下行駛感受愈發(fā)同質化,再也不像內燃機時代那樣拉開本質上的巨大差距,那么智能化層面的比拼,已經成為新的必爭之地?!?/p>
只不過,如此淺顯易懂的道理,在部分人眼中,更像是危言聳聽。
2、“門檻”已經形成
不知是永遠叫不醒沉睡的人,還是外部環(huán)境變得愈發(fā)惡劣,裝睡的人不愿醒來。在通往電動化的道路上,總有車企仍未認識到相比“純電”的驅動形式,“智能化”或許才是誰能夠真正領跑,最終脫穎而出的關鍵,而這也恰恰解釋了一種有趣的現象。
如果總是前往類似特斯拉、蔚來、理想、小鵬的門店進行探訪,明顯能夠感受到前來開車的顧客,尤其是90后對于產品的關注的重點,早已從續(xù)航能夠達到多少、三年后保值率還剩多少、百公里加速時間能夠達到多少,諸如此類的問題,切換至車機芯片、自動駕駛芯片分別采用哪家、日后多久進行一次整車OTA升級上。
買車,尤其是買智能電動車,消費習慣越來越像是購買一部“智能手機”。當首次坐進車內,必須仔細體驗的便是整個智能座艙的表現,是否能夠達到預期。動態(tài)試駕環(huán)節(jié),輔助駕駛系統(tǒng)的能力與日后的可升級性,也是關注的重點。
因此,當車機出現卡頓、UI設計繁瑣、輔助駕駛上限低的痛點出現后,往往第一時間便會勸退部分年輕用戶。至于品牌力、做工細節(jié)、整車質感,已經不再是左右他們最終下定的關鍵因素。
而這恰恰解釋了,為何幾家頭部新勢力造車,如軍備競賽一般,瘋狂擴充自家的軟件研發(fā)團隊,OTA升級的頻率也隨之加快。
其實,就在試駕AION V Plus的前一天,剛剛體驗了即將于本月15日上市的小鵬P5。整套車機系統(tǒng)仍然維持了小鵬P7上就已展現出的高水準,并且在全系換裝驍龍8155芯片過后,流暢度與響應速度,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。
稍感遺憾的是,因為是試裝車緣故,暫時無法體驗小鵬P5的輔助駕駛能力,但僅從其全車32個傳感器包括兩顆激光雷達,加之與小鵬P7相同的英偉達Xavier芯片來看,后續(xù)還將開放城市NGP功能,稱其為20萬元家轎板塊中,智能化最為頭部梯隊的一員,并不夸張。
有趣的是,在其官方演示的一張PPT中,將同級別競品直接稱之為“幾乎無智能體驗的電動車”。不可否認,小鵬P5的到來,無疑是這家新勢力造車在目前主銷市場中的一場豪賭。雖然尚不知曉能夠有多少用戶為其買單,但總歸需要有人愿意勇于嘗試。
相比之下,礙于在售幾款產品的開發(fā)周期已經較早,加之誕生自二代平臺的三款新車,交付日期均定在明年,蔚來看似陷入到了短暫的低潮階段。而智能化層面,相比幾家友商,礙于硬件層面的制約,也給人一種“力不從心”之感。
殊不知,8月的最后一天,廣受用戶關注的蔚來車機3.0系統(tǒng)正式通過全員OTA推送上線,而在采訪過幾位車主過后,猛然發(fā)現這次升級的幅度,遠比想象中要大。
據官方介紹來看,3.0系統(tǒng)包括全新的用戶界面和交互設計,中控屏、儀表屏及抬頭顯示(HUD)的界面布局、交互邏輯、動畫效果及整體視覺進行了徹底地更新。
其次,新增了組隊出行、潮汐和全民K歌等應用;NOMI能力進化,提升了識別能力與喚醒率,還增加了連續(xù)對話功能。此外,值得注意的是對NIO Pilot的升級,不僅新增了駕駛員緊急輔助(EDA)功能,而且自動緊急制動AEB范圍從原來的8-85km/h調整為8-130km/h。
“我的ES8已經買了將近4年時間,本次3.0系統(tǒng)升級過后,就好像又重新煥發(fā)活力,很多之前總是出現的BUG,得到了解決?!?/p>
此前,面對用戶的質疑聲,作為總裁的秦力洪表示,接下來蔚來要在軟件層面投入大量資源,打一場翻身仗。值得慶幸的是,3.0系統(tǒng)的到來,最終收獲了認可與褒獎。
并且據其官方透露,后續(xù)也將針對ES8、ES6、EC6三款車型,進行車機芯片層面的有償升級,換裝驍龍8155,進一步延長使用周期。而將最長已經交付用戶近5年時間的產品,壓榨出極致的生命力,蔚來也在用實際行動證明,“智能化”對于一款電動車的重要性。
反觀特斯拉無需多言,即便遭受再多的爭議,這家美國車企仍然是整個新能源行業(yè)絕對的領跑者,而其目前所擁有的電氣化架構與智能化水準,同樣令諸多追趕者深切感受到差距的存在。
至于理想,可能是目前上述幾家新勢力中,節(jié)奏稍慢的存在。但僅從每季度的研發(fā)支出以及相應的產品規(guī)劃來看,其深知智能化層面的發(fā)力,才是之后安身立命的根本。
文末,仍然想說,正是因為有了幾家卸下包袱新勢力造車的存在,令終端消費者真切感受到了,何為目前較為成熟的智能化體驗,就此設下一道“門檻”。身處最為簡單直接的橫向對標中,傳統(tǒng)車企所推出的產品,位于該板塊的不足,仍在被慢慢放大。
當頭部梯隊不斷提速,作為追趕者,時刻也不敢掉以輕心。畢竟,部分有著清晰自我認知的人還是明白,有些“差距”,并不是危言聳聽,智能化的“鴻溝”真真切切的存在,盡快迎頭趕上才是關鍵。
記者丨崔力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