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些年,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逐漸普及,其銷量大有趕超燃油車的趨勢。然而在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時,首當其沖需要考慮的便是安全問題。而一則則爆出的新能源汽車自燃、碰撞后起火的新聞無一不觸動著消費者們的神經,使得很多觀望的用戶遲遲難以做決定。
一般而言,電動汽車起火自燃往往是其內部的鋰離子電池組自燃所導致的。那么在新能源汽車技術高速發(fā)展的今天,到底是否還存在電池安全問題的隱患,為了保障車輛的電池安全,生產廠商們又做了哪些努力呢?
易失控的鋰離子電池
鋰離子電池對于大眾而言并不陌生,2019年,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三位對鋰離子電池發(fā)明和發(fā)展具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與工程師。
一般來說,一塊鋰離子電池的內部大概分為三層,負極-電解液-正極,電流從正極流向負極。為了產生電流,需要將鋰離子電池中的鋰原子與電子分開,通過迫使電子的移動從而產生電流。具體來說,鋰離子電池中有兩條通路,一條是分隔開正負兩極的聚丙烯、聚乙烯的多孔隔膜,這類多孔隔膜類似口罩中的熔噴層,可以透過鋰離子,但會阻隔電子。而另一條路則是給電子通過,用以產生電流。
當我們給一塊電量為0的鋰離子電池充電時,氧化鋰會變成鋰離子和電子,由于電子不能通過電解液,只能通過外電路流向負極,而鋰離子可以從電解液中穿過,并儲存在負極的石墨里,當所有的鋰都跑到負極,電池就充電完畢。相反,如果將充電的電源換成負載,電子便會通過外電路流向正極,與重新穿過電解液的鋰離子在正極匯合,變成鋰氧化物,放電結束。
說到這里,感覺鋰離子電池的充放電過程非常正常,貌似沒有會出問題的地方。其實不然,問題就出在電池的電解液之中。由于鋰是最活潑的金屬之一,這要求鋰離子電池內部不能使用水作為電解質溶劑,那么電池內部鋰離子的運輸,只能依賴醚類、酯類等有機溶劑。這類電解液容易在高溫下蒸發(fā),與氧氣形成化學反應,導致燃燒或電池短路。雖然科學家們在正負極之間插入了一層微孔膜,只允許鋰離子通過,比電解液更耐高溫。但如果溫度升高到某種程度或是電池遭受劇烈撞擊,隔膜也會產生破裂,從而導致電池短路,發(fā)生燃燒。
熱失控與電失控
講完了鋰離子電池的構造原理,與可能發(fā)生電池短路的原因,我們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可以將鋰離子電池的意外失控分為兩類,熱失控和電失控。
所謂熱失控,是指電池內部溫度持續(xù)升高。造成熱失控的原因很多,主要是由于電池內部短路。短路電流會產生大量的熱量,使得有機電解液分解-電池鼓包-最終電池破裂-自燃-爆炸。幾年前報道出來的三星Note 7手機的幾起事故,就是由于電池內部金屬毛刺或隔膜破裂,進而引發(fā)短路而造成的。
在非撞擊的情況下,電池內部結構或材料的缺陷也可能會導致熱失控。例如正極、負極的金屬極片可能存在一些切割、加工所造成的鋒利凸起,會劃傷脆弱的隔膜,從而導致電池持續(xù)性內短路,最終引發(fā)電池熱失控;亦或者如果電池材料有雜質,造成鋰離子沉積在電極材料表面,就會產生尖銳的鋰枝晶,刺破隔膜而熱失控。而各類電動汽車受到撞擊之后,如果電池被穿刺,也會造成電池內部短路從而失火爆炸。
如果說熱失控是電池內部缺陷或外界意外導致的,而電失控往往來自于人為因素。在電池充電時,如果電池已經被完全充電,但電路控制系統(tǒng)并沒有結束充電過程,或者放緩充電速度,將會使得電池過度充電,產生電失控。
一種情況是已經沒有鋰離子可以繼續(xù)遷移到負極從而沉積,那么電池內部的有機電解液將在電極上分解,從而產生大量氣體,導致電池鼓包、爆炸。另一種是過度充電。當電池充滿時,還有自由鋰離子可以遷移至負極,而負極的石墨已經被填滿,此時鋰離子只能沉積在石墨外側析出鋰金屬單質。鋰金屬單質將會產生枝晶,從而刺穿隔膜,引發(fā)熱失控,最終導致電池自燃、爆炸。
電池安全,廠商們各顯神通
分析完了新能源汽車電池可能出現(xiàn)問題的原因,那么目前的技術能夠保障車輛安全嗎?主流大廠們又是如何處理電池熱失控問題的呢?事實上,廠商們的努力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:主動安全技術和被動安全技術。
主動安全技術,是指動力電池本身的質量要過硬,電芯設計和冷卻系統(tǒng)沒有缺陷,電池的排布合理等等。例如當汽車電池進行放電時,由于溫度提升非??欤枰捎弥鲃拥睦鋮s降溫技術。上汽通用的做法便是給電池包加裝液冷系統(tǒng),從而對整塊電池包散熱。同時也在電芯之間設置了專門的隔熱墻,從而降低電芯間的熱量傳遞。
除此之外,部分研發(fā)實力較強的大廠會獨創(chuàng)性地發(fā)明新型技術,來主動保障電池自身的安全,這其中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必然是不可忽視的存在。作為一種新型的動力電池結構,它將單體電池壓縮到極致,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和安全性。刀片電池可以有效防止短路、過熱、穿刺等故障,即使在極端情況下也不會發(fā)生爆炸。無論哪種,這樣將電池內部可能出現(xiàn)的漏洞都考慮到并對癥下藥,從而保障電池本身的質量安全,便是主動安全技術所需考慮的部分。
與之對應的,被動安全技術便是將動力電池的外部做層層加固,從而保障電池安全。例如吉利發(fā)布的“神盾電池安全系統(tǒng)“,是一套基于電池,同時融合了架構、整車、智控、云端安全的“無盲區(qū)”安全防護系統(tǒng)。
而沃爾沃則是在電池系統(tǒng)的感應器之間都采用了可靠的硬線連接,能夠抵御電磁干擾,避免信號丟失,從而降低熱失控的風險。長城汽車自主研發(fā)的大禹電池技術,則在電池結構上進行創(chuàng)新,可以讓電池包抗住最高1037°C高溫不失控,保障電池正常使用周期內不起火、不爆炸,為新能源用車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。
總結
作為鋰電池的消費大戶,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全問題已然成為消費者買車時最為看重的因素,而之前屢屢發(fā)生的純電車自燃、碰撞后起火的新聞更是加重了用戶的擔心。作為新能源汽車最為昂貴且最難維修的部分,電池技術必然傾注了主機廠以及動力電池供應商的所有研發(fā)心血。相信通過對于電池安全技術的重視,新能源汽車定會更加穩(wěn)定,讓消費者更加放心地去購買使用。